近年来,随着金矿开采量的不断增加,金矿资源也开始日益枯竭。面对这一现象,结合当今黄金价格持续大涨的良好形势,开发利用低品位、难选金矿石已经成为必然选择,红星机器厂针对某品位难选金矿石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并获得良好试验技术指标。
一、矿石性质
1、原矿化学多元素分析及金物相分析
原矿样中铜、铅、锌、砷等杂质含量都较低。原矿中金主要以游离金形式存在,其次为分布于硫化物中金。
2、矿石矿物学性质
矿石经薄片鉴定主要由白云石、绢云母及粘土质、黄铁矿等组成。矿石呈鱗片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白云石含量为60%-65%,绢云母占20%,粘土质占10%,石英含量<1%,玉髓含量<1%,黄铁矿含量为5%-10%。
白云石呈它形粒状,常呈集晶,彼此紧密嵌生,接触线常不规则,有些呈波曲线状或缝合线状,粒径在0.1-0.3mm。粒间或集结体间为鱗片状绢云母及粘土质充填。绢云母呈鳞片状,多为集合体岩粒间空隙充填,分布不均匀,少数交代绢云母嵌入白云石中。粘土质呈土状,较均勻散布,应为变余成分。黄铁矿状如“斑晶”,星散分布,其边缘常见石英或玉髓生成。光片中金属矿物仅见黄铁矿,含量约为10%,脉石矿物占90%0金属矿物呈自形晶粒状结构,浸染状构造。黄铁矿呈自形晶粒状,切面呈规则多边形,晶型为五角十二面体。晶体结晶粒度为0.4-2.0mm,多数在1.0mm左右,呈稀疏星散状嵌布于脉石粒间。
二、浮选实验
1、磨矿细度条件试验
随着磨矿细度的增加,精矿产率、金品位变化不大,金回收率先增大后基本保持不变。综合考虑,选取磨矿细度为-200目占60%进行后续试验。
2、矿浆PH试验
试验考察了矿浆PH调整剂种类对该金矿浮选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硫酸及碳酸钠的加人皆有利于金的选别,调整剂的加人有利于粗精矿中金回收率的提高,采用碳酸钠对金回收率的提高更为明显,且不会对设备产生腐蚀。后续试验采用碳酸纳作为矿浆PH调整剂。
3、碳酸钠用量试验
通过改变碳酸钠用量考察其对浮选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碳酸钠用量的增加,粗精矿回收率先增大后基本保持稳定,粗精矿品位基本不变。经综合考虑选取碳酸钠用量为1000g/t进行后续试验。
4、水玻璃用量试验
水玻璃用量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水玻璃用量的增加,粗精矿产率逐渐降低,粗精矿品位随水玻璃用量增加先增大后基本保持稳定。经比较选取水玻璃用量为500g/t进行后续试验。
5、捕收剂种类及用置试验
(1)捕收剂种类试验
试验中通过对比单用丁基黄药、丁基黄药与丁胺黑药混合考察捕收剂种类对该金矿选别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可以看出,将丁基黄药与丁铵黑药混用对该金矿样的选别效果较单用丁基黄药好。因此试验将丁基黄药与丁铵黑药混合作为捕收剂进行后续试验。
(2)捕收剂用置试验
试验将丁基黄药与丁铵黑药混合作为捕收剂,并对其进行了浮选效果与捕收剂用量的试验,试验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捕收剂用量的增大,粗精矿产率逐渐增大,金回收率逐渐升髙,粗精矿中金品位逐渐降低。经比较,选取捕收剂用量为粗选丁基黄药160g/t、丁铵黑药80g/t,扫选丁基黄药80的、丁铵黑药40g/t进行后续试验。
6、开路、闭路实验
浮选开路试验的工艺结果可以看出磨矿细度为-200目占60%,采用碳酸钠分散矿泥及调浆、水玻璃分散矿泥及抑制硅酸盐脉石矿物、丁基黄药和丁铵黑药混合作为捕收、2#油作起泡剂,经1粗2精1扫的开路试验,可获得产率为6.46%,金精矿品位为45.36g/t、回收率为88.53%的指标。
闭路试验有中矿返回,要带回一些药剂,故对药剂制度作了适当调整;在开路流程的基础上增加了一次扫选作业。闭路试验流程试验共做了6次循环,到第四次循环,精矿和尾矿就已经平衡。推荐开路试验流程如下图。试验结果可以看出,经闭路试验可获得产率为7.45%、金精矿金品位为42.06g/t、回收率为96.72%的产品,金精矿中银品位为157.50g/t,回收率为93.87%。浮选尾矿金品位为0.11g/t。
通过以上选矿工艺研究,有效提高了该难选金矿的选矿技术指标,为提高该金矿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该金矿选矿企业的经济效益都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